在北京时间8月29日的报道中,据著名记者Woj的消息,朗尼·沃克已经与波士顿凯尔特人队签订了一份为期一年的合同。 自由球员朗尼-沃克的经纪人乔治-兰伯格告诉ESPN,他已经与波士顿凯尔特人队达成了一份为期一年的合同。 朗尼-沃克上赛季为篮网出战58场,场均得到9.7分2.2篮板1.3助攻,三分球命中率为38.4%。 Keyword: zhibo NBA
Read more名记称我听说马龙跟掘金 管理层意见不合且比较严重
在北京时间9月6日的报道中,著名篮球记者Zach Lowe透露,丹佛掘金队的主教练迈克·马龙与球队管理层之间存在理念上的分歧,这种不和已经达到了在NBA联盟中相对罕见的严重程度。 Zach Lowe说:“有流言说,注意是流言啊,教练组和管理层,或者说马龙和管理层,他们意见不合。” Keyword: NBA直播live
Read moreExcel中如何限制数据长度
本教程适用版本:WPS 365 点击免费使用 本教程适用版本:WPS Office 2019 PC版 点此使用 在我们平时使用Excel表格办公时,经常会输入各种各样的数据,有时候为了保证数字的准确性,我们会选择限制数据的长度。那么它是如何实现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首先打开一个Excel表格: >>免费升级到企业版,赠超大存储空间 选中需要输入电话号码的单元格,点击工具栏【数据】选项,下拉菜单选择【有效性】,二级菜单也是【有效性】: >>免费升级到企业版,赠超大存储空间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一栏,“允许”选择“文本长度”,“数据”选择“等于”,“数值”输入“11”,点击确定: >>免费升级到企业版,赠超大存储空间 最后我们输入一个电话号码试一下,输入了12位就显示错误提示框: >>免费升级到企业版,赠超大存储空间 输入11位则不会显示: 本教程适用版本:WPS Office 2019 PC版 点此使用 Keyword: wps官网
Read more历史第一詹吹&祝“师弟” 史蒂芬森34岁生日快乐!
在北京时间9月5日的报道中,今天是兰斯·史蒂芬森34岁的生日。史蒂芬森曾是NBA和CBA的球员,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向他表示生日的祝福,祝他生日快乐! 兰斯-史蒂芬森,1990年9月5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布鲁克林区。2010年NBA选秀,史蒂芬森在次轮第10顺位被步行者队选中,其NBA生涯先后效力于步行者、黄蜂、快船、灰熊、鹈鹕、森林狼、湖人以及老鹰等球队。2019年8月1日,史蒂芬森与CBA辽宁男篮签下一份1年400万美金的合同。2023年4月,史蒂芬森签约波多黎各篮球俱乐部利昂庞塞。 史蒂芬森在NBA出战554场比赛,场均8.6分4.1篮板2.9助攻,三项命中率为44.5/31.4/69.4%。 赛场上史蒂芬森屡有让人咋舌的表现,比如2014年东决G6,史蒂芬森对詹姆斯吹气,贡献了一幅世界名画。 Keyword: NBA live
Read more场域生态与国家形象 展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8月29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湖南美术馆、武汉美术馆、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主办,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协办的2023“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座谈活动“策展与国家展览高质量发展”在中华世纪坛举办。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召集人于洋教授以“场域生态与国家形象——从近现代中国美术展览溯源到当代策展实践”进行演讲,他从早期美术馆展览与美育的公共属性为契机,继而谈到全国性美术展览的开端与发展,以及艺术策展的现实问题和当代困境,策展人会遇到主办方意志和策展理念的差异甚至对立,群展的水准均衡和主题实现的关系平衡问题,学术性和可读性的均衡问题,展览策划与学术研究的关系问题等。另一方面,他展望未来,提出了对于国家美术展览有着诸多期待,关于策展的未来形态发展,如何共同书写历史,在当下人工智能多媒体展示的语境中,这种互动性的展示越来越多,应更为关注展览的未来形态和传统的区别。此外在国家形象的时空文脉方面,既有近代展览的传统,更不要遗忘千年文化传统的传承发展,以及我们在今天如何去定位这种文化外宣、文化交流的问题。策展叙事的建构和创新,如何通过展览讲故事,进行对展览受众研究的深化、细化与分层化,也是未来展览可能的发展趋向。 湖南美术馆副馆长孙婵在围绕“聚拢·连接·分享:对美术馆的策展生态的观察”分享中,阐述了湖南美术馆在开馆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围绕本馆定位及职责,开展自主展览品牌策划,聚焦本土,围绕 “地域与场域”“传统与当代”“艺术与公众” 等不同方面,策划实施了一系列业界瞩目的高质量展览,并初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七大品牌。并通过以名家大展塑形象、以精品特展聚人气、以多维举措推青年等多样策展创新实践,在聚拢资源、连接公众、分享价值等领域进行了具有前瞻性的探索,极大提升了湖南美术馆的知识生产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新征程上,湖南美术馆将持续逐步完善美术展览体系,提升策展水平,丰富展示内容,延伸展览空间,培植公众文化自觉,用美术馆阵地讲好湖南故事、中国故事、新时代故事。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学术部主任王洋在发言中从自身参与的策展案例出发,重点区分了艺术和设计类展览的不同特点,在国家高质量发展时期,艺术类展览以视觉呈现为准,需要从“艺术总体”出发,打破不同题材种类进行分类展示,聚焦社会主义文艺观的具体表现,以明确的主题分类,体现民族身份的建构。包括:1)时代精神表现;2)世界文明互鉴的最新成果;3)艺术本源的创新探索;4)科技创新所带来的艺术前沿的发展。设计类展览与美术作品展览不同,设计类策展需要围绕“大设计”的概念,注重“日常性”“功能性”,体现“当代性”,尤其是对未来趋势的引领,核心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探讨“世界的现代”与“当代的中国”互为参照式的共进与征象关系,实现归属感和自身价值认同。关注的几大主题:1)特色前沿科技;2)国计民生;3)本土重生,传统赋能;4)关注当下日常。 国家大剧院艺术品部策展人李默以国家大剧院与荣宝斋联合主办的“经典的复现与传统的再造——荣宝斋350周年木版水印当代艺术主题展”为例,通过对“展览内容的活态传承”“展陈设计的活态转译”“宣教活动的活态体验”三部分进行介绍,揭示了“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这项非遗背后的精神内涵及对现当代中国水印版画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她通过分析该展的策展思路,表示做好一场高质量非遗展览的关键在于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精神核心,以及展现非遗在当下的活态传承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任哲以“策展的温度——探讨馆藏陈列展的新思路”为题,分享了近年来中国美术馆不断加强对藏品资源的梳理、阐释,精心策划“典藏活化”系列展览,扎实推进学术研究与理论探索。在展示古今中外艺术“高峰”的同时,全面提升了中国美术馆对于本馆藏品学术研究深度和展览策划水平。“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系列展览”,通过四大主题及近六百件作品,集中展现中国美术馆收藏的经典美术作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红色革命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中外美术成果的交流与互鉴。该系列展览以新颖的策展理念、恢宏的展览叙事,使学术性与大众性有机融合,展现了中国美术馆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蓬勃生机。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教学部主任、副教授,学术评议人葛玉君对本场活动进行评议,孙婵通过湖南美术馆的展览案例策划及展后研究的分享,一方面突出主题性的诉求在展览中有表述,另外一方面更加强调展览形式的多元、互动以及展览对于各方面群体的影响和接受,具有操作性的视野和方法。 王洋博士更关注学术性身份出发,她从学术史文脉梳理,从中国到西方,从艺术到设计比较的序列中来展开她的阐述。涉及到主题性展览叙事结构策划,这种叙事有起有落,让观众感受到展览本身的内在秩序和规则。以及强调本土性和在地性,传统身份认同、创新和时代发展,大的问题在这个展览当中融会贯通。 李默也有非常强的学术研究性,有历史脉络的梳理。她谈到了“非物质”,突出精神内核,很有启发性,她演讲不仅把展览进行了叙述,而且从展览之后的饾版历史发展渊源进行了深度的阐释,使得展览在视觉表达的同时更有了历史的深度和厚度。不仅仅是水印木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在我们当下展陈的时候有哪些地方是我们需要规避的,有那些地方需要引导阐发出来。 任哲对美术馆的发展有长时间的观察,他指出观看展览的时候是综合性的维度,所谓的温度是一种置身于美术馆内部的美术馆人来观看展览时,这个展览所给他的无论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给他的打分。并分享了中国美术馆60周年系列大展,整体呈现出宏观性的并置叙事方式,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策展部主任、陕西省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白茜在发言中分享了她对美术馆展览体制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她个人观点的主题性研究“现当代艺术在中国展览体制中的转向、蔓延与推进”。她回顾了中国展览体制发展的整个进程,特别梳理了中国现当代艺术出现后的展览体制与样态。她还探讨了现当代艺术展览的理论支撑,包括物性法则和关系美学法则下的不同类型和特点。最后,她以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和今日美术馆为例,介绍了经典大师展览、介入式艺术展览和艺术文献展等不同类型的展览在美术馆展览体制中的转型、蔓延与推进。 北京画院美术馆艺术总监王亚楠从如何策划主题性展览、如何以展览为媒介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如何打造中国文化强IP三个角度,论述了展览策划对于推进国家高质量展览发展的重要性。她提出主题性展览要弘扬社会主旋律,发挥启发教育意义,同时也要关注学术立场与艺术本体问题,起到大众美育作用;国际展览要注重展示民族文化的精华,传播时代风格的经典,同时要找到有效对话的频道与语境;在中国文化名片的打造上,需要找到具有国家文化属性的IP种类,通过全球推广策略与数字化技术媒介,形成矩阵式传播效应。她介绍北京画院已启动“纪念齐白石诞辰160周年”全球系列活动,将会联动海内外齐白石收藏机构,形成全球性艺术事件。活动通过展览、出版、论坛、数字化建设等内容,利用线下+线上的方式,结合数字与科技手段,让传统艺术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风采,在国际上传播好中国声音。 浙江画院理论工作室副主任王凯探讨了全国美展的历史和意义,以及美展作品的主题表达和形式审美间的关系。试图通过全国美展部分获奖作品,就主题和形式两者关系进行了对比。美展产生的作品如何更好的反应当下与未来,讲述其价值与意义,这既有作品本身的艺术本体的学术探讨也因为科技与时代高度发展融合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员、《美术馆》杂志执行主编王静以2023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展览“写生新疆:20世纪以来新疆主题创作研究展”的策划为例,回应了关于高质量国家级展览策划的思考。介绍了“写生新疆”展览的策划思路:以“边疆”这一话题作为展览出发点,观察20世纪以来不同时期不同文艺思想、理论方法影响下中国艺术家对新疆和民族图像表达的差异。她同时谈到如何通过展览的手段聚焦“艺术群体对新疆文化遗产的发现、保护和研究”等问题,以及通过展览的开放叙事架构与展览主题相关的“美术作品”的关系,整体理解“新疆”作为美术素材的意义和内涵等。 武汉美术馆展览策划部主任、策展人张文博在演讲中以2022年初武汉美术馆与陕西美术博物馆的一次馆际交流项目《出长安——陕西中国画展》为话题,提出交流展也可以进行非常有意思的学术思考与研究。他发现陕西与湖北两地从新中国成立后就有很多次交流与互访的展览,比如1957年6月《赵望云和石鲁访问埃及和波兰写生展》在武汉举办;1981年12月“陕西国画家十三人联展”在武汉举办,此次展览是陕西国画院自成立后第一个出省展览;1982年“湖北晴川、申社中国画联展”在西安举办;1986年《石鲁书画遗作展》在武汉举办等,进而通过大量文献资料,以时间顺序,梳理出赵望云、石鲁、康师尧、方济众、徐松安、周韶华、汤文选、陈方既等两地画家交流互访的历史资料,提出展览实践应具备的问题意识。 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委员、中央美院美术馆副馆长,学术评议人王春辰对发言者进行了点评:白茜回顾了展览的历史,列举了近三十年的几个重要展览,现当代艺术在中国展览体制中的转向、蔓延和推进,蔓延应该是在刚才所涉及的所有馆当中都在产生回响,展览和策展包括学术研究都构成了一体,这个可以说在蔓延,在推进。正因为不断的讨论和探讨,加上中国的美术馆的发展建设,构成了中国艺术体制或者艺术生态重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艺术体制,美术馆、博物馆中,日常工作之外必须思考如何做和怎么样做,怎么推进我们的学术建设和学术研究,美术馆要起到建构美术、创造美术和书写和建构美术史的学术责任。 王亚楠介绍北京画院以齐白石为起点做了很多推广,特别在国际上怎么把一个学术史、艺术史和当今世界新文化品牌或者文化IP的推广有关,她的发言重点,建构叙事体系,在策展当中有这样的诉求。围绕齐白石的推广在不同国家举办,甚至把和国际的交流都挖掘,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这就是策展内容的拓展。 王凯谈到全国美展,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展览,在全国美展的模式下,怎么把中国的艺术往前推?包括艺术的形式、语言、作品,一层一层往上推举,这里面既涉及到美术教育,既涉及到艺术理念,既涉及到文化方向。我们对全国美展画面的样式、语言形式的方式面貌有很多期待。策展人是一个非常规范专业化的制度,能不能带有严格的策展人制度进行互动,这也是值得探讨的。 王静从组织“新疆写生”这个展览,以新疆的视角,过去写生写什么;新疆每个时期怎么变化,和现代新中国的建构国家形象的建构关系是什么等方面做了很多探讨,我们可以展开由此有针对性的话题,内蒙古、西双版纳或者西藏,甚至是东北等围绕中心区域的艺术创作等,这些都是话题,有的针对语言本身进行探讨,有的针对话题探讨,话题在今天策展当中是很重要的点。就像讲好中国故事,讲什么故事?话题就是故事。 张文博梳理了湖北、西安这么多密集的水墨方面绘画的交往交流互动,在这样的关系当中,在水墨或者艺术语言的创作上引发一系列的变革,潜移默化的。水墨绘画在中国是非常大的课题,至今讨论不断,至今没有标准,也没有终结的答案,但是一直在持续当中。这种研究的问题再拓展转换成策展的意识变成具有普遍意义,我们策展对于美术史的写作是什么意义?每次策展前后做什么样的工作?都是很受启发。 责任编辑:刘晓琳 Keyword: 工作間出租
Read more100% Cotton Waffle Children Blanket
Basic Info. Model NO. LW-BLKT-7090 Material Cotton / Bamboo Fiber Age Group Children Type Cotton Blanket Knitting Method Machine Weaved Pattern Plain Color Usage Home, Travel, Picnic, Hospital, Hotel Color White, Beige, Gray, Pink, Green, Blue Weight 170g/PC Design Leno Weave/Waffle Weave Thread Type Ring Spun Transport Package Plastic Bag and Export Carton Specification 100%…
Read moreHow to choose the most economical and practical grinding ball
How to choose the most economical and practical grinding ball Grinder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production of raw materials. Grinding media bead balls can be used for polishing, ball milling and other purposes, and can even be ground to the nanometer level to change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products and improve the…
Read moreFactors affecting the strength of ceramic materials
Factors affecting the strength of ceramic material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trength of ceramic materials are the microstructure, the shape and size of internal defects, the size and shape of the sample itself, the rate of change, environmental factors (temperature, visibility, pH, etc.), the state of stress and stress. 1) The influence of…
Read moreEpoxy Resin Glue – Chemshun Ceramics
As a forerunner of wear resistant ceramic products, we do business with different clients for different requirement. Some clients only place order for ceramic tiles from us, some customers purchase ceramic lined equipment directly, and some of them choose to buy ceramic and epoxy resin glue from us, and they install on site in their…
Read more伊特鲁里亚文明——古罗马文明的“曙光”
2022年“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期间,在中国举办了多场意大利古代文化展览,为中国民众近距离接触古罗马文明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其中,“伊特鲁里亚人——古代意大利的贵族”特展,将神秘的伊特鲁里亚古代文明与2000多年前地中海北岸不同文明大碰撞大交融的历史也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 “三食榻墓”中的壁画 资料图片 Ⅰ 谜团重重 难以破解的古代文字 谈到西方文明的起源,人们会想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但除了古希腊、古罗马之外,2000年前地中海北岸的风云变幻中,还有一支强大的文明力量——伊特鲁里亚文明,它是上承古希腊文明、下融古罗马文明的重要一环。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伊特鲁里亚文明快速崛起,最初其势力范围位于意大利中部台伯河和亚诺河之间,大约相当于今天的罗马到比萨之间,后来向北扩张到几乎整个意大利半岛北部,向南扩张到那不勒斯以南沿海地区。 伊特鲁里亚人的祖先来自哪里至今无人知晓。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他们来自小亚细亚的吕底亚,是佩拉斯吉人的后裔,其祖先为逃避饥荒来到第勒尼安海岸。19世纪初出现了第二种假说,该假说认为伊特鲁里亚人祖先来自北方,他们跨越阿尔卑斯山来到意大利。也有人认为伊特鲁里亚人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古代居民的后代,是意大利最古老的本地民族之一。历史学家和古文化学家一直努力打开这个谜团,迄今依然没有定论。 神秘的伊特鲁里亚人有着神秘的文字。伊特鲁里亚文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破解的古代文字之一,至今人们对其了解甚少。伊特鲁里亚人从希腊人那里学会了希腊字母,并根据自己的语言特点做了修改,看上去仿佛是希腊字母的反镜像,却与希腊语毫无关联。伊特鲁里亚文字从右向左书写,早期文字中没有断句,后来出现了用点或空格表示的断句或词组。随着考古发现的伊特鲁里亚文字越来越多,研究人员读出了250多个伊特鲁里亚词语,包括人名、地名以及一些词汇和短语,因此对破译这种神秘的文字充满了信心,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容易。人们能辨认出用人的姓名命名的纪念物或铭文所载器物的名称,却无法弄清大部分词语的含义。古语言学家试图把它和其他欧洲语种联系起来,但最终发现伊特鲁里亚语与任何已知语言都没有联系,这更增加了伊特鲁里亚文明的神秘感。 伊特鲁里亚文明曾被认为是一种消失的文明,历史文献中有关伊特鲁里亚人的信息寥若晨星。罗马征服伊特鲁里亚后,伊特鲁里亚语被拉丁语取代,伊特鲁里亚人的历史被湮没。直到2500多年后,人们发现了几乎完整的伊特鲁里亚墓葬,里面有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和漂亮的壁画,这一文明终于重见天日。随着伊特鲁里亚考古成果的不断涌现,这一消失的文明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人们面前,让我们对当年地中海北岸的文明碰撞和融合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人类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塔尔奎尼亚“豹子墓”中的壁画 资料图片 Ⅱ 三代为王 怀抱罗马的古代民族 公元前10世纪前后,腓尼基人已经驰骋在地中海各地的港口间,希腊爱琴文明已经衰落,正值古希腊的“黑暗年代”。此时,伊特鲁里亚人出现在亚平宁半岛中部有肥沃农田和丰富矿产的台伯河和亚诺河之间,在今天的罗马到比萨之间建立了大群村落。200多年后,希腊城邦文明兴起,希腊人已经成为地中海新的海上霸主,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希腊移民城市,这一地区也因此被称为“大希腊”。伊特鲁里亚历史进入了“东方化时期”(约公元前750年至前575年),伊特鲁里亚人与希腊文明有了密切的接触,并受到希腊文明的积极影响。通过与希腊人的贸易,以及出卖矿产资源,伊特鲁里亚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城市林立、农业发展、贸易发达、文化繁荣、文明强大的地区。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很多小的城邦,其中著名的有12座较大规模的城市。他们从未组成统一的国家,而是成立了松散的联盟。丰富的矿产资源、发达的对外贸易和开放的文化观念构成了伊特鲁里亚文明的基础。 此时的罗马还在襁褓中生长。古罗马最著名的史诗《埃涅阿斯纪》记录了特洛伊城被攻陷后末路英雄埃涅阿斯流亡到意大利建立罗马王国的传说,“母狼哺婴”讲述了罗马城在公元前753年4月21日诞生的故事。罗马博物馆珍藏的母狼哺育两个男孩的铜雕成为罗马城的标志。尽管有最新考证认为母狼铜雕是中世纪的作品,但更多的人依然相信母狼铜雕是公元前5世纪左右伊特鲁里亚人的杰作,只有两个婴儿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后添加的。 罗马历史上经历了王政时期、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王政时期经历了七位王,第一位王是母狼哺育过的罗慕路斯。从伊特鲁里亚到罗马寻找发展机会的伊特鲁里亚人与希腊人的混血儿塔克文成为第五任罗马王。他的女婿和女婿的女婿也相继继位,成为第六和第七任罗马王。这三位伊特鲁里亚人统治罗马达百年之久,直到公元前509年被驱逐出罗马。有关传说并没有可信的资料可以证实,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创作的长诗《鲁克丽丝受辱记》,使得最后一位伊特鲁里亚人罗马王因家庭丑闻而被推翻的故事广为流传。进入共和时期后的罗马人与伊特鲁里亚人之间开始了数百年的战争。公元前396年,罗马人占领了伊特鲁里亚人的十二大城之一维爱,取得重大胜利。此后,罗马人继续攻城略地,伊特鲁里亚城邦被罗马人分而治之,逐一占领。公元前1世纪,伊特鲁里亚的历史彻底终结。 一对夫妻石棺上的雕像 资料图片 Ⅲ 吸收和影响 面对希腊和罗马文明 约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480年间,希腊城邦文明迅速发展,政治改革不断进行,并在希波战争中取得了马拉松战役的胜利,逐渐进入了古典文明的鼎盛时期。分别繁荣在地中海东西的希腊文明和伊特鲁里亚文明出现了频繁的贸易和人文交流,为伊特鲁里亚文明烙上了深刻的希腊印迹。 伊特鲁里亚文字使用的是改良后的希腊字母。从希腊引进的葡萄和橄榄栽培促进了农业发展。来自希腊的陶轮等新技术经过当地青铜冶炼和陶器作坊的改进,促进了冶金和制陶技术的提高。希腊人信奉酒神,喜爱葡萄酒,这一习俗也深深地影响了伊特鲁里亚人,葡萄酒成为他们生活必备品和重要的外贸产品。 伊特鲁里亚人信仰宗教,其宗教传统也深受希腊影响。伊特鲁里亚出土的文物上,希腊神话是最重要的表现内容。意大利的佩鲁贾博物馆保存了大量伊特鲁里亚文物,其中有很多伊特鲁里亚人的骨灰石瓮,雕刻的几乎都是希腊神话图案,最流行的主题是希腊七英雄攻打忒拜和阿伽门农献祭女儿伊菲革涅亚,以及表现蛇发女妖美杜莎等希腊神话的元素。伊特鲁里亚人去世后都要带着希腊神话陪葬,可见希腊文化对其影响之深。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前后,短时间内便已在西方遥远的伊特鲁里亚地区流行,可见当时希腊文明与伊特鲁里亚文明之间的交流是多么密切。 与希腊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伊特鲁利亚文明的发展,而伊特鲁里亚文明又对罗马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也因此将伊特鲁里亚文明称为古罗马文明的“曙光时代”。 罗马人在政治上征服了伊特鲁里亚,在文化上却大量继承了其文化和艺术传统。古罗马的斗兽场是人们来到罗马必去的古代遗迹,人们对古罗马角斗士的格斗场面也印象深刻。而斗兽和角斗传统都来自伊特鲁里亚人的文化。伊特鲁里亚人在纪念亡者的时候,经常举行人与兽或人与人的角斗活动。在一幅早期伊特鲁里亚墓葬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可怕的蒙面人通过一场放血游戏来安抚死者的灵魂,这被认为是角斗活动的由来。古罗马的水利工程、神庙设计、宗教仪式、神祇名称、占卜活动等都深受伊特鲁里亚文化传统的影响。在伊特鲁里亚人被罗马人征服并融入其帝国数百年后,罗马人仍然在罗马保留伊特鲁里亚祭司的地位,以便在受到“野蛮人”入侵时进行占卜和求谕。 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征服了地中海东部所有的希腊化王国。几乎在同一时期,伊特鲁里亚也被罗马帝国收入囊中。虽然希腊和伊特鲁里亚被罗马吞并,但其文明却在罗马人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罗马在伊特鲁里亚文明的怀抱中成长,先天带有深刻的伊特鲁里亚文化印迹。征服希腊后,罗马人直接吸收了希腊文明成果,在罗马帝国甚至出现过所谓“希腊迷恋”的现象。罗马人还汲取了东方文明的成果,将自身的文化传统与地中海周边文明相融合,创造出了古罗马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又一起源。 “渔猎之墓” 资料图片 Ⅳ 资源+贸易 开放的经济发展模式 伊特鲁里亚地区有丰富的铅、锡、铜、银等矿藏,而且富有当时最重要的资源铁矿。公元前9世纪,伊特鲁里亚人已经掌握了采矿以及铜和铁的加工技术。考古学家发现这一时期的矿坑中有竖井、坑道、地下通道以及熔炉和巨大的矿渣堆。 在矿产资源极为贫乏的地中海地区,伊特鲁里亚独特的矿产资源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其他地区的商人。公元前8世纪甚至更早,来自埃及、腓尼基、希腊和近东的商人纷至沓来寻求急需的金属原材料,很多来自希腊和地中海其他地区的工匠和艺术家在伊特鲁里亚沿海贸易商业区建立了自己的作坊和店铺。 贸易网络的开发促成了伊特鲁里亚经济的开放格局。从公元前7世纪开始,伊特鲁里亚人开辟的贸易路线几乎延伸到整个欧洲大陆。考古学家从伊特鲁里亚墓葬中发掘出了许多公元前7世纪的花瓶。起初人们认为这些花瓶是当地人制作的,后来通过对原材料的分析,发现它们来自希腊的斯巴达、科林斯以及雅典地区。希腊陶匠为适应伊特鲁里亚消费者的口味,模仿伊特鲁里亚造型,用流行的伊特鲁里亚主题(如伊特鲁里亚商人和海盗在希腊风格战船上的战斗场面)作画,然后将其销往亚平宁半岛。 伊特鲁里亚的出口产品主要是粮食、松子、橄榄油、葡萄酒以及石雕和青铜制品。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出口特产,如比萨的大理石和木材、切尔韦泰里的黄金制品和双柄陶器、波普洛尼亚的生铁矿石、塔尔奎尼亚的亚麻布、维爱的陶器和青铜马刀、武尔奇的彩绘鸵鸟蛋和象牙镶嵌等等。伊特鲁里亚人制造的马具、头盔和盾牌曾在希腊的奥林匹亚、德尔菲等圣地作为祭神的贡品。精美的花瓶、金属器皿、武器和盔甲、葡萄酒、谷物和木材被用来交换波罗的海琥珀、高卢奴隶、雅典橄榄油、科林斯香水以及来自东方的玻璃、陶器和象牙。 伊特鲁里亚最著名的产品是布凯罗陶器——一种闪耀着金属光泽的黑陶。在法国、西班牙、希腊、塞浦路斯、罗马尼亚、叙利亚、利比亚和埃及都曾发现来自伊特鲁里亚的布凯罗陶器。 伊特鲁里亚的贸易一般通过实物交换。从公元前6世纪后,印有无叶树枝的青铜锭开始用于支付大宗订单。公元前5世纪后,一些城市铸造了自己的金币或银币。随着伊特鲁里亚与罗马的战争以及与迦太基和“大希腊”的城邦交恶,伊特鲁里亚的贸易活动受到严重打击,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这是伊特鲁里亚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Ⅴ 视死如生 乐观享受的生活态度 在意大利拉齐奥大区塔尔奎尼亚出土的利奥帕德墓地壁画上,一对对贵族男女斜卧榻上,持杯宴饮,旁边有乐师进行表演。这是典型的伊特鲁里亚贵族的生活场景。伊特鲁里亚人崇尚享乐,热爱生命,喜好奢侈生活。从伊特鲁里亚墓葬中出土了很多由玻璃、布凯罗黑陶或雪花石制成的香油罐,这种奢侈的护肤品大多是进口货。墓葬中出土的陶制和铜制宴会餐具十分精致,彰显了贵族生活的豪华。 伊特鲁里亚人喜好舞蹈、音乐、狩猎、运动,尤其擅长社交。宴会、酒会在伊特鲁里亚人的社交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些伊特鲁里亚墓室壁画描绘了典型的宴会场景。餐桌上摆放着肉和葡萄酒,来宾按照规定的仪式和程序享用。社交酒会与吃肉喝酒的宴会有根本区别,往往伴随着演讲、表演等其他文化活动。伊特鲁里亚人的酒会与现代酒会完全不同,人们不是站立或坐着,而是手持酒杯躺卧在床榻之上。 意大利拉齐奥大区一座大型伊特鲁里亚人墓葬中曾出土了一座石棺,石棺上面夫妻相拥而卧的塑像精美绝伦,表情生动。它同时反映出伊特鲁里亚人男女平等的观念和夫妻和睦的现实。伊特鲁里亚的女性一般从事纺织和编织,她们在婚后可以继续保留自己的名字和家族姓氏。很多雕塑表现已婚妇女出现在宴会和酒会上,表明她们与丈夫享有比同时期其他古代文化更加平等的社会地位。 伊特鲁里亚人视死如生,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死后进行准备。他们普遍相信人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并依然保留生前的习惯。他们按照自己房屋的样子建造坟墓,墓穴按照生前居所的样貌进行布置,生前使用的物品用于陪葬,包括床、脚凳和灯盏,当然还有食品和酒。早期伊特鲁里亚人实行火葬,并使用一种用黏土制成的容器保存逝者的骨灰,容器形状大多仿照逝者生前居住的房屋形状。在流行土葬后,坟墓被精心设计,墙壁上绘有精美的壁画,放置着各种雕塑。陶棺或石棺与人一样大小,棺上装饰着华丽的浮雕并涂有颜色,描绘着从神话故事到来世生活的不同主题。棺盖上的雕塑再现了逝者的形象,有的仰卧,更多的是表现主人斜卧榻上参加酒会的场景。从墓穴形制以及墓葬中的骨灰容器、壁画、雕塑上,我们得以窥见2000多年前伊特鲁里亚人的饮食和衣着习惯,贵族生活以及他们对待仆人、奴隶、外国人和妇女的态度。 伊特鲁里亚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虽已成过往,但其融汇发展的历史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 责任编辑:王风 Keyword: 美丽中国
Read more